说到蚁视,相信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还停留在“这是一家 VR 企业”的层面上,动点科技也曾报道过这家企业研发的 VR 头盔 、Inside-out 位置追踪系统以及 双目 VR 摄像机 等产品。然而,当令人措手不及的 VR 寒冬说来就来时,蚁视随即蛰伏了下来。
![]()
直到近日,蚁视推出了新的产品线—蚁视 Mix AR 产品。难道蚁视是要放弃 VR 了?
蚁视为何退出 VR 圈?
“对于 VR,尤其是在游戏领域的 VR,我个人的判断是,创业公司都基本没戏了。”覃政丝毫不掩饰看衰对于 VR 创业前景的观点。
“为什么说创业公司做 VR 没戏?主要是因为创业公司在 VR 生态中没有哪一项技术是独占的,任何厂商只要拿到高通的芯片和解决方案,就能立刻做出 VR 一体机。”因此,覃政认为,创业公司在 VR 行业中没有任何优势和话语权。
在覃政看来,内容为王的 VR 领域,全世界可能只有 3 家公司最终有机会做成:微软、任天堂和索尼。“因为他们都具备完善的游戏生态。”即使是刚刚发布了 oculus go 的 facebook,覃政也认为其更多是在消费 VR 概念:
facebook 在持续把 VR 往主业社交上去靠,这个其实背离了 VR 为游戏而生的设计初衷,可以认为 facebook 在继续消费 VR 这个概念,但目前的 VR 产品形态是不适合社交和其他轻度场景的,看看同样体验和产品形态的 gearVR 的用户活跃度就知道。 facebook 明显是着急了。
而且,就在三家最后可能成功的企业中,覃政也发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现象:他们中真正发力的其实也只有索尼一家。
另外,覃政也认为谷歌推出 ARCore 等行为都在说明谷歌在弱化 VR 并强化 AR,而苹果似乎一开始就没正眼看过 VR,苹果 CEO 库克一直为 AR 站台,苹果甚至还先谷歌一步推出了 ARKit。
“连这样的大厂都不做了,那么转型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。”覃政道出了蚁视转型的原因。
AR 为什么有戏?
“我认为,在 AR 领域,如果我们依然只是去凑热闹,不掌握任何核心技术(巨头绕不开的技术或专利),那我们仍然只是陪跑。”因此,覃政认为在 AR 领域,初创公司其实只有两条路可走:
一是完全避开巨头的 C 端领域,比如可以细分去做教育、医疗等行业应用。
另一条路则是研发 AR 核心技术,而且该技术必须是巨头感兴趣,但却因专利等原因无法绕过你的技术,这最终迫使巨头与你合作。
而蚁视则选择了第二条路,他们要做 AR 核心光学模组——双通道 AR 光学镜片。

蚁视的双通道 AR 镜片解决方案看起来非常简单:顶部有一块液晶显示屏,画面经过倾斜的玻璃镜片反射并通过一块垂直的镜片进入人眼。
这看似简单的镜片里却包含了复杂的多层光学结构,可以使得虚拟光线和真实光线可以同时穿过眼前的垂直双通道镜片,从而实现大视角显示。这种解决方案,可使其视场角高达 96 度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据相关报道采用菱镜方案的谷歌 glass 视场角只有 12°,采用光波导方案的微软 hololens 视场角据体验者反馈只有 35 度左右,采用曲面反射的 Meta 2 视场角也只有 90 度。
“以往的 AR 光学会使得虚拟光线和真实光线通过不同的镜片进入人眼,核心屈光镜片距离人眼较远,所以对视角有限制。”覃政解释。

而且值得一提的是,在成品方面,蚁视的方案的眼镜也要比 hololens 以及 Meta 2 也要小巧很多(如上图所示)。另外,由于蚁视方案采用的是一款普通显示屏,价格也是它的优势之一。
双通道 AR 光学镜片的难点
蚁视的双通道方案虽然看起来简单,但据覃政介绍,这里主要涉及两大难题:一是光学方案的设计,二是光学镜片的量产。
关于光学方案的设计,覃政表示,离人眼很近的虚像与远方的实景的光线其实是不一样的,远景的光线类似于平行光,而近景虚象的光线则是发散光,如何实现这两种光线的混合问题是一个难点。为此,蚁视研发了一种复杂结构的多层镜片(即原理图中的那块垂直镜片),它可以让两种光线通过不同的通道进入人眼,从而实现混合。
在光学镜片的量产方面,覃政表示蚁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来组装镜片:“这里面的难度虽然很大,但我们完全不需要专业光学厂商代工,我们只需要找光学零部件厂商就可以自己组装成品,而且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几十套样品。”,未来,蚁视还将在北京组建专门的组装线,1 个工人管理 1 个工作站,每月产能预计可达 600 片左右。“未来仅需要通过培养熟练工并增加工作站即可不断提升产能。”覃政说。
商业模式
除了做核心的光学模组之外,蚁视同样也在做 AR 整机产品——蚁视 MIX。除了搭载核心的光学模组之外,蚁视 MIX 以模块化的方式适配支持了手势识别、眼球追踪、inside-out/outside-in 定位追踪、手部控制器等配件。

“在 VR 领域的几年探索,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,并在 AR 领域也具有相通性,比如在蚁视 MIX AR 眼镜中,除了光学系统有差别之外,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 VR 的技术,包括兼容 SteamVR 进行游戏开发,适配 leap motion,眼球追踪模组等都是来自于之前的 VR 技术。这些技术其实是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延续发展下去。”覃政如此表示。
关于商业模式,覃政表示他们很有可能做巨头的零部件供应商:“我们不仅可以为大厂提供 ODM 的 AR 产品整机设计,同时也可以提供光学模组和专利有偿使用授权。”
“其实这也很符合蚁视一直以来的商业模式,前 4 年里,我们以自己品牌卖出去的产品其实并不多,反而与很多大公司(联想、一加、360、海信等)合作产品倒是卖得更好,毕竟他们有更具优势的渠道资源,而我们只需要将产品做好就行了。”但这种商业模式在后来却行不通了,“因为大家对 VR 的热度减退了。”
因此,覃政希望在 AR 领域重新激活这种已经被检验了的商业模式。
蚁视目前具有员工 60 来人,最近的一笔融资为 2016 年的 B 轮融资。目前蚁视正在准备在海外进行 MIX 众筹活动,并计划明年推出消费级产品。同时,蚁视也在准备募集下一轮融资。







512383826